《基業長青》、《從A到A+》作者吉姆.柯林斯(Jim Collins)教授從史丹佛商學院甫畢業,第一個接觸的職場就是惠普科技(Hewlett-Packard),在這段初入職場的時間裡,他初嘗留白的價值。一位指導過他、他頗為 景仰的 教授糾正了他缺乏紀律的毛病。這位教授專精創意與創新,告訴柯林斯,他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很忙,卻忙得沒有焦點。
她這話說得一點也沒錯:那段期間,吉姆.柯林斯雄心萬丈,追逐他精心策劃的目標,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一切。只不過飛馳衝刺引發的雜亂喧囂,同時充斥在他職涯生活的每一角落。她這番話使他暫停腳步,重新思考自己的作為。這位教授要柯林斯做一個「功課」,她稱之為「二○-一○」的練習:假設你繼承了一筆兩千萬美元的遺產,但只剩下十年壽命,你所做的事情會不會不同?你尤其要問自己──「我會不再做些什麼?」
這項功課果然達到預期效果:柯林斯停下腳步,思考什麼事對他最重要。柯林斯說,他有三個理由認定這番思考是他人生的轉捩點。首先他覺察到,自己盲目衝刺卻選錯了路,等於將龐大精力投在錯誤的事情上。他發現自己痛恨當時的工作,於是立即辭職,回到史丹佛,展開研究、教書與寫作的新職涯。
其次,這項功課成了與他長相左右的座右銘,不斷提醒他,時間有多麼重要、多麼珍貴。現在,他每逢一年之始,首先總會選出這一年「不做些什麼」,而他的每一張待辦工作清單,一定納入「不再做什麼」項目。柯林斯宣揚他的這種作法,力促他的觀眾與讀者,在訂定待辦工作清單時,必須同時列一張「不再做什麼」的清單。為了落實這張清單,他的忠告是,嚴格執行以下這件事︰先想清楚,將目標和目的排出優先順序,然後,將這張表最底下的百分之二十永久刪除。
最後,在他研究企業的過程中,這個思考原則能協助他,找出某些公司所以能成就出「偉大」、而其他公司只是「好」而已的原因。偉大的公司能不斷去除那些無關宏旨,對獲利、熱情、與完美等準則不能帶來重大助益的活動。獲利,意指為公司以及客戶帶來價值的活動。熱情,意指除了賺錢以外,公司還有一種崇高的使命感。完美,意指面對每一項工作都能集中全力、執行得沒有瑕疵,使其他業者無從與之競爭。偉大企業付諸實行的每個活動,都必須能滿足這三項準則。
吉姆.柯林斯二○○三年在《今日美國報》(USA Today)發表〈停止作為〉(Stop Doing),論及為什麼「不做」這麼重要:
「一件偉大藝術品,無論是一首交響樂、一本小說、一幅畫、一家公司、或最重要的,人的一生,組成的要件不僅是這項成品當中有些什麼,『其中沒有什麼』也同樣重要。真正偉大的藝術家、真正不凡的藝術品之所以與眾不同,端在於能嚴格遵守『丟掉不適合的』,也就是說,要能割捨可能已經投入幾天、甚至幾年心血的成果。」
柯林斯這番話,對我彷彿是當頭棒喝。當時,豐田每年都能成功實現幾十萬項創意,而我受僱擔負一項獨特而且挑戰性極高的任務:找出豐田如此神乎其技的原因,背後暗藏著什麼獨家流程。我讀到柯林斯這篇文章時,發現:原來豐田的每一項創意,背後都有著「不做些什麼」的哲理。
我突然覺悟,我在觀察這個問題時,一直用錯了方式。出於自然與本能,我過去觀察的一直是「應該做些什麼」,而不是「不該做些什麼」。一旦改變了思索的方向,對我而言,研究神乎其技的豐田生產系統(Toyota Production System),便成了探討豐田系統中「沒有什麼」,了解它如何不再做、哪些事不再做。
豐田能拋開一切缺乏熱情、不夠完美的事物,當時已經成為美國市場領先豪華車品牌的凌志(Lexus)車系,突然成為這項能力的閃亮典範。與「有什麼」相比,「沒有什麼」往往同樣、甚至更加有力。這種簡單的思考,使我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,事實上,它讓我眼前呈現出一種全然獨特的現實,改變了我一生。(本文摘選自《少了一部分,為什麼更值錢?》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