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作者:Mika K./

  出版公司:高寶集團

  出版日期: 2010-07-28

  導讀:黃祖強/總裁學苑總編輯

 「把好的衣服,賣給各式各樣的人。」日本UNIQLO秉持這樣的信念,加上特有的經營模式,一路從日本登上國際舞台。

 2009年日本百貨衰退10.1%,只有UNIQLO逆勢成長,營業額達6,850億日圓,年獲利達1,086億日圓,獲利較前一年成長24%,創下歷史新高。20105月上海旗艦店開幕,10月則是台灣信義一號店開幕。

 柳井正,本來是日本小郡商事西服店的小開,在大學畢業後從父親接手事業,他分析市場後發現西服業的成本很高、但市場的需求卻不高,怎樣突破現狀?

 他決定從休閒服市場切入,重新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。在1984年創立「UNIQLO」,但開始仍是摸索中並不順利,但在一九八六年出現了轉機,那年柳井正在香港認識了黎智英。當時黎智英創辦休閒服飾連鎖店「佐丹奴」(GIORDANO),採用SPA(Specialty Store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,製造商直營零售)模式成功打響名號、創造巨富。這個SPA公式也讓UNIQLO有了新轉機,成功打造品牌,在日本創下「一款衣服有十分之一人口購買」的佳績,從而進軍國際。

 本書從其開始經中間的轉折到現狀,有了詳細的說明與探討。其中歸納經營四個重點,值得讀者先行了解:

 <b>一是重視品質─「匠計畫」。</b>

 UNIQLO 和其他外商最大的不同,就是對商品完成度展現的強烈堅持。簡單來說,日本企業大多只著眼於成本和價格的戰略考量,才會選擇把生產委託給亞洲國家的工廠製造。不過UNIQLO 的思考卻不只如此,他們就連成品的品質都抱著絕不妥協的態度與堅持。網羅日本境內擁有30年以上資歷的成衣技術人才,這個「紡織工匠團隊」,平均年齡超過60歲,一開始當然受到中國工廠的強烈反對。不管是工廠的管理階級,或是勞動階級都想繼續採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生產。不過因為工匠們毫不藏私,把日本來的高度紡織技術傳承給大陸工人,終於讓工匠有了具體成效,大陸工人們也擁有了日本工廠等級的技術水準,也確保了UNIQLO生產的進度和質量。

 <b>二是集中採購降低製作成本。</b>

 單一商品大量生產的優勢,反應在購買原物料的成本上。就像「匠計畫」一樣,UNIQLO 還設有素材企劃團隊,運用企業年產四至五億件的規模經濟的市場優勢,掌握和全球多數纖維製造商,直接交涉原材料採購事宜的主導權。因為是用最低廉的價格,買進最好的素材,也讓UNIQLO 有更多本錢進行新商品的開發。UNIQLO 可以長期穩定的,用低價推出牛仔服飾系列,和百分之一百的喀什米爾服飾,都歸功於單一商品大量生產的策略。

 <b>三是創造時尚購買慾。</b>

 打破「便宜沒好貨」的心態,UNIQLO與世界級大師合作,激盪出最完美的火花。例如,「+J」即是和德國設計師吉爾˙桑德(Jil Sander)合作開發的新品牌。又如UNIQLO 把軟刷毛服飾,當成時尚的潮衣來賣,所以一開始他們就推出十五種不同顏色的選擇。到了2000年,UNIQLO 把配色增加到五十一種,透過豐富的色彩,讓不少消費者一次購買好幾件不同顏色的軟刷毛,來增加穿著時搭配的選項。在柳井正的心中,最好的商品除了時尚之外,還得兼具「功能、素材、舒適感、設計感」等等附加價值,滿足消費者一次購足的心理,進而引發強烈的衝動性購買。

 <b>四是不斷創新研發。</b>

 基於讓人們穿的舒適的理念,Heattech1999年開始研發,經過團隊不斷的測試、重來、再測試、再重來的反覆嘗試,終於在2007年問市。就是這股堅持,讓Heattech系列每年冬季都賣到缺貨,以2009年來說,各界訂單量2,800萬件,但在入冬前,已有多款顏色幾近缺貨。

 本書適合中小企業從中取經,從創業的過程與企業文化中找到適合企業本身的變革元素,值得團隊探討與發想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aowei Wu 的頭像
    Shaowei Wu

    Shaowei Wu的部落格

    Shaowei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