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傷害教育訓練教材
職場安全,高溫溼熱環境小心防護熱傷害,地處亞熱帶的台灣,高溫溼熱季節相當長,若常需暴露於高溫溼熱的工作環境,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,甚至造成熱傷害,透過勞工安全教育與下列預防措施,以避免工作環境熱傷害的產生。
1.適時補充水分在炎熱的環境中,不論活動程度為何,都應隨時喝水,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。
2.注意尿量及顏色。若尿量減少、顏色變深,表示體內水分不足。
3.注意作業時間,戶外工作避開中午太陽直晒的時段,作業環境提供
遮陽、採用
4.隔熱與通風設備,並營造涼爽的休息場所。避免密閉環境,並保持
空氣流通。
5.做好個人防曬措施作業服儘量以穿著寬鬆、透氣而顏色較淡的衣
服。
6.避開危險的工作環境及適當的水分補充是預防熱傷害的重要觀念。熱傷害造成的症狀包含頭暈、臉潮紅、體溫高、大量流汗、噁心嘔吐甚至昏迷等。若是出現熱傷害的症狀,應儘快到 蔭涼場所、鬆脫身上衣物、用水擦拭身體及搧風、給予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或稀釋之電解質飲料、必要時送醫處理。
中暑篇~
艷陽高照,如中暑又沒有及時處理,死亡率可能高達5成,衛生署提醒民眾,出大太陽時最好不要外出,曝曬於高溫之下,牢記保持涼爽、補充水分、提高警覺,以免中暑。
夏日炎炎,衛生署表示,根據「及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」,分析全國170多家醫院急診及時資料顯示:每年的7至8月是民眾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,105年及106年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人次高達1510人及1456人;今年雖較去年同期的571人少,但民眾仍應提高警覺,小心中暑。
任何人都有可能會導致中暑等熱急症,馬偕醫院新竹分院急診科主任蔡維謀表示,一旦出現中暑症狀時,如沒有及時處理,死亡率可能高達5成,尤其嬰兒及幼童、65歲以上的老人、患有心臟病或高血壓慢性疾病、戶外工作者或運動員等,都屬高危險的族群,更需要特別注意牢記「保持涼爽、補充水分、提高警覺」預防中暑3招。
蔡維謀表示,防中暑首要注意保持涼爽,要待在有通風、遮蔭的地方,不要直接曝曬陽光,同時持續並穩定多補充水份,平均每個小時喝
如果必須外出,要隨時注意防曬,例如戴寬邊帽、太陽眼鏡、塗抹防曬係數15或以上的防曬乳液,穿著通風且輕便衣服。蔡維謀提醒,如果出現嘔吐、昏睡、意識不清等中暑症狀時,應該立即散熱、喝加有少許鹽分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,並趕快送醫。
【中暑形成過程及症狀】
一、 高溫環境會引發身體一連串的生理調節,包括體表血管擴張以加速散熱,大量出汗等症狀;其中,若出現口渴、多汗、頭痛、頭暈、四肢無力、注意力無法集中、動作不協調,很可能是中暑的前兆,由於汗水散失的不只是水分,還包括鹽分,沒有適量補充,血中鈉離子濃度降低,肌肉會出現陣發性的「熱痙攣」,但補充鹽分後可迅速獲得改善。
二、若出現嚴重的疲倦感、頭痛、口渴、噁心嘔吐、皮膚濕冷,甚至血壓下降、暈厥,即為「熱衰竭」症狀,若無適當治療,則會產生更嚴重的熱中暑。
三、 當出現高體溫、嚴重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及多重器官衰竭的特徵,即為「熱中暑」,此時,患者會逐漸減少或甚至停止出汗,皮膚變得乾燥炎熱、脈搏微弱急速、呼吸逐漸加快、痙攣暈眩、神智混亂甚至不醒人事。
【緊急處理方法】
一、 儘速將患者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。
二、 平躺將腿部抬高---可讓血液較快速回流到腦部。
三、 即時散熱---可用濕冷毛巾不停的擦拭患者之頭頸部及身體,直到體溫下降至
四、 多補充水分或稀釋之電解質飲料---以防脫水現象發生(患者意識清醒才可由口補充水分,否則應經由點滴方式補充)。
五、 過於炎熱時,可以冷水沖淋頭部及頸部,亦可在腋下、鼠蹊部及胸前等散熱快的局部施以冰敷,當水分蒸散時即可幫助散熱。
六、 若無空調之室內,應打開窗戶、風扇,以保持通風涼快。
【預防中暑小撇步】
一、 正午時分,避免從事戶外活動。
二、 多喝水,調節體內溫度---中暑就是因為體內排汗不足,無法調節體溫,而造成體內溫度太高所致,故多喝水可以幫助體內降溫。
三、 出門盡量穿著淺色寬鬆透氣之衣服,也別忘了撐傘或戴帽子,以減緩頭頂吸熱之速度。
四、 勿打赤膊,以免吸收更多的輻射熱。
五、 中暑可能在連續幾天內逐漸的虛脫,如有體重在數天內直線下降的情況,應加以留意。
六、 減少冰品飲用量---冰涼的飲料,對體內溫度的調節並無幫助,因此,平常即應養成多喝溫、涼開水的好習慣,才可幫助體內散熱。
七、 勿喝刺激性飲料,如咖啡、可樂、含酒精性飲料等,因此類飲料含咖啡因及酒精,容易產生心悸,常導致自身已中暑卻不自知情況,非常危險。